今天是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,歡迎光臨本站 

百科解讀

凹凸棒石粘土簡介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18/11/9     瀏覽次數:    


  凹凸棒石又名坡縷石或坡縷縞石,是一種層鏈狀結構的含水富鎂鋁硅酸鹽粘土礦物。1862年薩夫欽科發現于蘇聯烏拉爾,1913年,費父斯曼根據所發現的礦區把它命名為Palygorskite。后來在美國佐治亞洲的Attapulgus地區和法國的莫爾摩隆地區的漂白土中也發現了該種礦物,并由第拉白連特1935年采用Attapulgite之名。1976年,中國學者許冀泉根據凹凸堡之音同時兼顧該礦的晶體結構特征,譯成“凹凸棒石”,近年來在國內使用。

  八十年代初,在中國安徽省明光地區和江蘇省盱眙地區發現凹凸棒石粘土礦,其晶體形狀為棒狀、纖維狀、針狀,長0.5-5微米,寬0.05-0.15微米,為2:1型粘土礦物,即兩層硅氧四面體,一層鋁氧八面體 。    

  凹凸棒石粘土集合體為土狀塊體構造,顏色為灰白色、青灰、微黃或淺綠、油脂光澤,比重輕,摩氏硬度2-3級,潮濕時呈粘性和可塑性,干燥收縮小,且不產生龜裂,吸水性強,可達到150%以上,PH=8.5左右,由于內部多孔道,比表面積大,可達350m2/g以上,大部份的陽離子、水分子和一定大小的有機分子均可直接被吸附進孔道中,而它的電化學性能穩定,不易被電解質所絮凝。

  凹凸棒石粘土礦物具有納米材料的屬性,是具有納米通道結構的納米礦物材料,由于它們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積和一定的離子交換性,因此廣泛用作吸附劑、催化劑載體和抗菌劑載體等。

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頁
0550-2263068
瀏覽手機站
12学生光着露出奶头无遮挡